在我們開展班組建設咨詢輔導時,經常會和企業部門管理人員打交道,經常會聽到他們抱怨一些困難或問題。常見的問題有:
①受“夾板”氣,上面領導不認可你的反饋,底下下屬不配合你的安排。
②你費心費力為他做的工作,結果熱臉貼到冷屁股,別人不領情。
③自己常常被別人反饋的問題或情緒所左右,經常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。
......
以上問題的出現,常常會使你的工作處于被動局面,工作方向搖擺不定,自信心受挫,上下級評價都不高。而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正確發揮職位特點造成的。
在班組建設咨詢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十分普遍。曾仕強教授曾經形容高層為“愚人”、中層為“壞人”、基層為“傻人”。自認為他很形象的說明了職位上角色定位,這三個角色的比喻并不是字面上的貶義,而是特定的管理哲學。“愚人”指高層的大智若愚,在戰略上保持開放和靈活,不固執己見;“壞人”指中層需要嚴格執行決策,過程中顯得嚴厲;“傻人”指基層員工需要專注執行,不過多質疑。
而中層管理人員如果想發揮好職位特點,就須承擔“壞人”角色,這是由它的職位特點決定的,具體有以下特點:
1、角色沖突的承擔者。
中層管理者處于“承上啟下”的位置,既要執行高層的戰略決策(涉及資源分配、績效壓力、流程變革等),又要面對基層員工的情緒和需求。在傳遞和執行政策時,中層需要推動結果。
2、矛盾的焦點。
對高層而言,中層若執行不力會被視為“無能”;對基層而言,中層若施加壓力,會貼上“苛刻”的標簽。這種“夾心層”的處境,使得中層管理者天然成為矛盾的焦點。
3、推動變革的阻力承受者。
組織需要變革(如裁員、流程優化、績效考核調整)時,中層是直接推動者,這些舉措可能損害部分人的利益,而中層首當其沖成為被抱怨的對象。
在班組建設咨詢里,我們著重探討中層管理者如何有效扮演“壞人”角色。關鍵在于通過“必要的壞”推動組織目標,同時用“建設性的好”贏得信任。具體策略如下:
1、明確角色定位,做“清醒的壞人”,職責優先,避免情緒化。
中層需明確自己的核心職責是“實現組織目標”,而非追求員工好感。
2、區分“規則之壞”與“個人之壞”。
讓團隊明白“規則是組織制定的,中層是執行者”,而非個人針對員工。比如:公司要求本月須完成目標,我們一起想辦法突破,而不是我來為難大家。
3、用“專業力”替代“權力壓服”。
具體如下:
1)用數據和事實說話。在傳達不受歡迎的決策時,結合業務數據、市場環境等客觀依據來說話,減少員工的抵觸感。比如:行業競爭加劇,如果我們的效率不提升20%,客戶可能會流失。
2)提供解決方案,而非單純施壓。扮演“壞人”的同時,主動幫助團隊解決問題。比如:在要求提升培訓質量時,先提供體系工具或培訓。
3)建立“灰度溝通”能力。包括:
①向上:管理高層的預期,不能盲目隨從,而是用專業視角提出可行性建議。比如:這個目標可以達成,但需要增加資源支持或延長截止時間。
②向下:傳遞決策的“為什么”,解釋決策背景和長期意義,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。比如:總部要求縮減預算,是為了集中資源投入新業務,這對我們未來的增長更關鍵。
4、以“公正透明”化解“壞”的負面影響,規則一致,避免雙重標準。
比如:在考核中嚴格按既定標準執行,不因個人關系偏袒,堅持原則。
5、公開反饋機制。
允許員工對管理方式提出建議,并針對合理意見進行調整,展現“傾聽者”的姿態。
6、關鍵時刻展現“人性化”,在原則中保留彈性。
比如:嚴格考勤制度下,對突發特殊情況靈活處理,并公開說明“制度是底線,但人性化是例外”。
7、主動為團隊爭取利益。
當決策損害團隊權益時,代表團隊向上反饋,即使失敗也能讓員工感受到中層的擔當。
中層的“壞人”角色,本質是組織的“必要之惡”。真正合格的中層管理者,既能堅定推動組織目標,又能通過溝通、透明和共情化解“壞”的負面效應,終成為讓組織信賴的執行者和讓團隊認可的領路人,這也是班組建設咨詢中關注的重點,關鍵在于用規則約束行為,用價值凝聚人心。
版權聲明: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